先安裝 # rpm -ivh mdadm-1.12.0-1mdk.i586.rpm ...應該已經夠用!沒有 RAID10 及 GROW MODE
也可再升級 # rpm -Uvh mdadm-2.6-1.i386.rpm
將設備/dev/sdb上的全部磁碟空間劃分給一個主分區,建立/dev/sdb1分區,並修改分區的類型標識為fd(linux raid auto)
注意,如果沒有使用--assume-clean系統建立陣列後,會自動重建原有的內容!若要全新來過,一定要加此指令!
-C是指建立
-v是指察看過程
-l是指建立的屬於level linear、0、1或5
/dec/md0是指在linux中建立的裝置名稱為RAID 0
-n 2是指幾個RAID裝置屬於建立好的RAID 0
/dev/hdc {8,9}是指建立在/dev/hdc8和/dev/hdc9兩個partition上
方法一:
可利用--detail參數來觀看建立好的RAID 0(1、5)的資訊
其中有chunk-size是指寫進一個partition的大小 ,例如RAID 0中把一個file同時寫進兩個或以上partition時,會把file分成多大寫進其中一個partition(系統記
錄在/proc/mdstat)
方法二:
mdadm -D /dev/md0
ext2 格式:
(-R stride=n來增加效能,因為chunk-size=block*stride,因此對於RAID 0來說可以增加效能,對於其它RAID不一定能增加效能,例:RAID 1)
ext3格式:
mkfs -t ext3 /dev/md0
方法一:直接指定使用的磁區
方法二:使用配置檔 /etc/mdadm.conf
mdadm的缺省配置檔為/etc/mdadm.conf,它主要是為了方便陣列的日常管理而設置的,對於陣列而言不是必須的,但是為了減少日後管理中不必要的麻煩,還是應該堅持把這一步做完。
在mdadm.conf檔中要包含兩種類型的行:
一種是以DEVICE開頭的行,它指明在陣列中的設備列表;
另一種是以ARRAY開頭的行,它詳細地說明了陣列的名稱、模式、陣列中活動設備的數目以及設備的UUID號。
格式如下:
DEVICE /dev/sdb1 /dev/sdc1 /dev/sdd1 /dev/sde1
ARRAY /dev/md0 level=raid5 num-devices=3 UUID=8f128343:715a42df: baece2a8: a5b878e0
以上的這些資訊可以通過掃描系統的陣列來獲取
建立好被製檔案後,啟動的語法如下
當不是使用raid1時,或是raid1的硬碟群不很大!至於極限到哪,未測試!
寫入/etc/fstab(開機時會載入的硬體設定檔)
最後一行加入
/dev/md0 /mnt/md0 ext2 default 0 0
(fstab欄位說明)
第一欄 實際的 device 名稱。
第二欄 對應到的目錄結構(mount point)。
第三欄 該分割區的檔案系統ext、ext2、msdos、iso9660、nfs、swap。
第四欄 在 mount 時的參數。
第五欄 在使用 dump 時是否記錄,不需要則輸入0。
第六欄 決定在開機時執行 fsck 的先後順序。
針對raid1硬碟群過大的時,必須加入指令於
/etc/rc.d/rc.sysinit or /etc/rc.d/rc.local
的最後面,讓raid1先隨系統啟動!以免無法順利掛載!
mdadm -As /dev/md0
mount /dev/md0 掛載目錄
在/etc/profile.d/
自行增加 **.sh的指令檔 例如 vi mdadm.sh
然後賦予mdadm.sh執行的權限 chmod 755 mdadm.sh
mdadm -As /dev/md0
mount /dev/md0 /dev/md0 掛載目錄
===>以上應該已經可以建立完成一個soft raid,以下是一些補充建立、修復說明
(-x:指定備用的硬碟,當其中一個毀損時會自動備援)
Personalities : [raid5]
md0 : active raid5 sdd1[2] sde1[3] sdc1[1] sdb14
75469842 blocks level 5, 128k chunk, algorithm 2 [3/2] [_UU]
[=>...................] recovery = 8.9% (3358407/37734912) finish=1.6min speed=9382K/sec
unused devices:
因為有備份設備,所以當陣列中出現設備損壞時,陣列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重構和
資料的恢復。從當前的狀態可以看出,陣列正在重構,且運行在降級模式,
sdb1[4]的後面已經標上了(F),活動設備數也降為2個。
經過幾分鐘後,再次查看當前陣列狀態。
Personalities : [raid5]
md0 : active raid5 sdd1[2] sde1[0] sdc1[1] sdb13
75469842 blocks level 5, 128k chunk, algorithm 2 [3/3] [UUU]
unused devices:
此時陣列重構已經完成,資料恢復完畢,原有的備份設備sde1成為了活動設備。
(可加入-c128的參數,代表chunk-size為128:可以增加raid的效能,由於是軟體陣列所以是使用系統主記憶體來進行 chunk,這個數值設大一點雖然對磁碟陣列效能有幫助,但卻會耗掉系統資源,建議使用預設值就好了)
下一次再分享我建立的raid10用作檔案伺服器過程~
這個寫的太詳細了
請問可以轉載來當作教材嗎?
可以啊~只是記得滿足一下小弟的虛榮心,讓我知道你轉載的位置,有空也去逛逛~
我在server上也是用軟RAID。
作的是RAID 1。
現在硬碟品質實在太遜了,一年左右就掛了…很囧
目前已更換過二次
mdadm --manage /dev/md0 --remove /dev/sdb1
mdadm --manage /dev/md0 --fail /dev/sdb1
mdadm --manage /dev/md0 --add /dev/sdb1